【答客問】3-3
Q:遇到身邊家人或朋友,時常情緒憂鬱,甚至出現自殘、自傷的狀況,有向其提供心理相關(醫療)資源,但他/她不想接受外界的介入,我該如何幫助他/她?
。
A:
這一題反過來,如果是你認識的親友陷入長期低潮,甚至是自傷、自殺意念時,我們又可以怎麼幫忙呢?
《主動聽故事,建立好的關係》
社會沒有教導過負面情緒怎麼辦,那是你自己的事,不要麻煩別人,所以多數人在憂鬱時會選擇「壓抑」、「忍耐」。
所以若要幫忙,要「主動表示」想聽聽他的故事,聚焦在此時此刻,他有什麼想法、感覺、行為(發生什麼事),你都會想知道與關心,而且保證只傾聽,不給建議。
《關係夠信任,情緒宣洩才會痛快》
起初當事人的故事都會有所保留,畢竟都是負面的,誰知道聽的人的承受度如何?
因此在前段的傾聽中,其實也在建立信任關係,越是信任,當事人的表達就會越真實,情緒宣洩才會痛快。鼓勵把經歷說出來,就像是類似中毒了要引毒一樣,「敘說」是一種代謝,越說毒它的影響力越低(但是尚未解毒喔!)
如果對方一時無法言語,不急,改成「陪伴」,陪他一起做日常瑣事,像是吃吃飯、散散步、看看電視,偶爾問一下「有想到要說的嗎?」。我不建議放一句「你想說再找我就好」,畢竟大家都很不好意思麻煩別人,所以多主動問吧
情緒先抒解,頭腦才有空間討論問題與解決,不然就會「腦霧」,茫茫然,無法發揮作用。
《具體解決問題》
一起討論問題是什麼,怎麼面對。記得「問題是問題,人是人」,找出困難點在哪,一起討論,別又回到質疑人「怎麼這個你也不會?」、「這個這樣做不就好了?」別幫倒忙。
他就是不會才卡住,找出不會的點在哪吧
《專業部分找專家》
有些人可能會害怕「哇!會不會我聽了也被傳染,掉入黑暗深淵裡啊…」
是有可能!當對方的經歷過於創傷時,聽的人也會有替代性創傷(彷彿自己也經歷一次)
所以若發現自己也不能承受時(心中會有抗拒感)就暫停,專業部分就找專家。